Saturday, December 11, 2010

《这辈子只能这样吗?》

内容简介
你是不是这样的人:
凡 事力求简便,只做最低程度的努力,即使是很重要的事情。做事不持久,常常徒劳无功无法乐在其中,即使是面对你人生中重要的活动或人际关系。“订立”计 划、“谈论”计划,但就是无法“贯彻”计划。接近成功的时候,就萌生放弃的念头。只参与低于你真正能力的工作,因为这样不必全力以赴。总是害怕无法达成自 我或他人的期望。无法力争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,因为你不想失望或失败。老是分不清“机会”和“冒险”的差异,习惯性承担无谓的风险,或是太过害怕失 败,或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。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是他人过失,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。总有一种“快没时间了,自己却还没开始”的感觉。常陷入沮丧的情绪 中。
如果你在这份清单中看见了自己,并不代表你最终一事无成,或是被判出局,你可能是某种类型的“自我设限族群”。作者在研究“低成就”人群时发 现,很多小时颇具天赋的人,长大后却变得庸碌无为,这些人身上有一个普遍的共性,就是习惯于“自我挫败”,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,只让它维持在最低限 度,他们似乎觉得拥有梦想是很尴尬的一件事,比较倾向捣毁梦想,而不是追求梦想。对于个人不足的地方,他们勇于承认,但却不敢面对内心真正的向往

希望自己多熏一点

搞活动对少薪水一族来讲,这太奢侈了。
出来社会工作,要活跃在事余(以前是课余)活动,真的很难。很没心情参。

毕竟自己是差的底子,为了提升自己,我还是在工作之余参了马佛青教育委员会,
再来是,特殊教育对我很重要,我很想搞好它。

仔细想想,与佛学会那么久,参的佛学会活动都算多,搞活动却没有。
不同在于,一个是被动的,一个是主动的。
最近,投入不了,我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我参了那么久还会那么没热情。
得到的结果是,不要想那么多,做不好也没关系,慢慢熏就是了。
还有一个方法是从佛法介入,
因为这是唯一让我提得起兴趣的地方。

可能就像佛友所说的越有障碍,越要参,这是突破自己的最好机会。
每次都有善知识在身边,真好